研究所專欄

行動心理師心路歷程

劉亭妤 臨床心理師

劉亭妤

行動心理師是什麼?

「行動心理師」指的是自行在外接案,不固定在單一機構工作的心理師。行動心理師職業的地點很廣泛,包括:各級學校、醫療院所、診所、政府機構、私人機構、社福單位、企業等。但是要注意,根據法規,就算是行動心理師,也要將心理師執照職登在某職業單位,其他單位則是用「支援報備」的方式進行職業(不是有張心理師證書就可以暢行無阻喔)。

為什麼當初想當行動心理師?

我想當行動心理師的原因很簡單,因為我同時也是個演員,需要兼顧兩種身份,不能夠全職工作,所以選擇當行動心理師。我目前的安排是一週兩天做臨床心理師的工作,其他時間拍戲、排練、試鏡等。與其說是行動心理師,我更傾向認定自己是個「兼職臨床心理師」。

起初當行動心理師時,最讓你不適應的地方是?

最不適應的是沒有同伴,凡事都要靠自己。我記得第一次接演講,超級緊張,完全不知道自己有沒有這個能耐帶領整場演講,但是為了生活,還是硬著頭皮做下去,不過好在演講完同學的回饋都很正面,也給了我信心繼續做下去。

行動心理師跟在單一機構的專職心理師想必有些差別,你喜歡哪些差別,不喜歡哪些差別?

我喜歡行動心理師可以自己安排時間,正好配合我目前的生活型態,我也喜歡在不同單位工作的感覺,特別是跟不同的專業人士合作所碰撞出來的火花(如:諮商心理師、精神科醫師或非精神科的醫師、營養師、編舞家、演員…等)。不喜歡的部分是它的不穩定、缺乏保障與福利(舉例來說:開始不喜歡颱風假,因為放假就沒有收入了)。但是「自由」不正是如此?自由也同時帶來不安和焦慮,有些時候,我會覺得喜歡當行動心理師的人可能正是很享受這種焦慮的自虐感。

曾有人認為行動心理師由於不固定機構服務,進修計畫較不完整,你對這個的看法如何?

我會說,進修計畫其實在於個人,而非體制。不管是行動心理師還是專職心理師,都要思考「你想怎麼安排自己的心理師之路」,差別在於若你在醫療機構,有同儕和體制上的督促,會比較容易去執行。所以如果你想當行動心理師,就要更加懂得自我督促。

你覺得什麼需求或特質的人比較適合當行動心理師?

1. 自省與進修的能力:誠如前面所說,行動心理師的工作方式較缺乏監督者,所以一定要自己擔任這個監督者的角色,不論是自我省思或進修,一定要不斷自我鞭策。尤其是當遇到自己不會的情況時,一定要放下身段去諮詢別人的意見(有些人開始工作後會覺得一定要表現得獨當一面,有時候這樣是很危險的,變成自己不懂的事情也要裝懂,特別是行動心理師沒有監督制度,所以自己一定要懂得在超出自己能力時去詢問更專業的建議)。因此,我會建議想當行動心理師的人,找個督導是很重要的。

2. 勇於面對挑戰與不確定性:我想行動心理師之所以誘人就在於其「自由」,但是自由也同時表示你的行程和經濟來源可能很不穩定,所以我覺得適合當行動心理師的人,除非沒有經濟困擾或案子接不完,不然在某種程度上要很「享受」這種不安和變動感。除了經濟上的不穩定之外,因為必須要獨自一人面對各種情況、不同的合作夥伴,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。

3. 包容與接納各個領域的態度:因為行動心理師需要在各種環境中工作,如何將自己的專業融入現有的環境中,就變得很重要。尤其是當周遭的人給你奇怪的指令時,如何以對方的語言讓他了解臨床心理師的工作,是特別考驗想像力與包容心的。不過,當融合得好也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,我自己就特別享受這種跟不同的專業人士合作(如:諮商心理師、精神科醫師或非精神科的醫師、營養師、編舞家、演員…等)所碰撞出來的火花。以校園中的心理輔導來說,因為校園通常是以諮商心理師為主,我剛開始去工作時,感覺得到諮商心理師和臨床心理師之間很微妙的互相尊重(距離)感,但是一段時間以後,我們開始互相討論、分享想法,發現對彼此長久的誤解和刻板印象、彼此的相似與相異處,互相學習後,我們都覺得收穫很多。

對未來的規劃是?

對未來的規劃是,希望可以繼續演戲、當臨床心理師,這兩種身份都是屬於我自我認同的一部份。我可以從兩邊的工作中獲取養分,支撐、滋養著另一邊的工作,臨床心理師的身份給我安定與踏實感,而演員則挑戰我的安定,衝撞那種寧靜安穩的舒適感,為生活和工作注入源源不絕的能量。